3-2-选择排序
排序原理:
1.每一次遍历的过程中,都假定第一个索引处的元素是最小值,和其他索引处的值依次进行比较
**如果当前索引处的值大于其他某个索引处的值,则假定其他某个索引出的值为最小值,最后可以找到最小值所在的索引 **
2.交换第一个索引处和最小值所在的索引处的值
原始数据到第一趟排序:假定4是最小值,让4分别与数据的其他7位元素进行比较,如果有比4小的数,交换二者位置让那个数成为最小值放在第一位,然后继续比较,直到到了元素的最后一位
第六趟到第7趟排序:假定8是最小值,与后面的10,9进行比较,如果有比4小的数,交换二者位置让那个数成为最小值放在第一位,然后继续比较,直到到了元素的最后一位
1 | public static void sort(Comparable[] a){ |
假设数组长度为n
最开始,将数组的第一个元素作为最小值所在的索引,定义为min
用两个for循环进行嵌套,第一个for循环表示,需要进行n-1趟排序
第二个for循环为了比较最小索引的值min 与 后面元素的索引值。
如果存在比最小索引min的值小的元素,则交换min与该元素的索引,使其成为最小值的索引
注意:
第二个for循环中定义 j = i + 1 是为了在排好顺序的元素的后一位才开始进行比较
而且 j 不能越界访问,所以 j 要小于数组的长度
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:
选择排序使用了双层for循环,其中外层循环完成了数据交换,内层循环完成了数据比较,
分别统计数据 交换次数和数据比较次数:
数据比较次数: (N-1)+(N-2)+(N-3)+…+2+1=((N-1)+1)*(N-1)/2=N^2/2-N/2;
数据交换次数: N-1 时间复杂度:N^2/2-N/2+(N-1)=N^2/2+N/2-1; 根据大O推导法则,保留最高阶项,去除常数因子,时间复杂度为O(N^2);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Z.yang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