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-1-冒泡排序
排序原理:
1. 比较相邻的元素。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,就交换这两个元素的位置。
2.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,从开始第一对元素到结尾的最后一对元素。最终最后位置的元素就是最大值。
**初始状态到第一次冒泡 : **
- 比较 4,5,5比4大,不变。
- 比较5,6,6比5大,不变
- 比较6,3,3比6小,交换二者位置 4,5,3,6,2,1
- 比较6,2,2比6小,交换二者位置 4,5,3,2,6,1
- 比较6,1,1比6小,交换二者位置 4,5,3,2,1,6
假设数组长度为n,冒泡排序必须实现n-1次冒泡(令k = n)
第一次冒泡要有k-1次比较
第二次冒泡要有k-2次比较
第n-1次冒泡要有k-n-1次比较
1 | public static void sort(Comparable[] a){ |
使用两个for循环进行遍历,第一个for循环表示冒泡的次数为:数组长度-1
第二个for循环表示相邻数组元素依次比较,j < i 表示排序完的元素放在数组的后面,不需要再次进行排序
1 | package SORT; |
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冒泡排序使用了双层for循环,其中内层循环的循环体是真正完成排序的代码
**所以, 分析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,主要分析一下内层循环体的执行次数即可。 **
在最坏情况下,也就是假如要排序的元素为{6,5,4,3,2,1}逆序,
那么: 元素比较的次数为: (N-1)+(N-2)+(N-3)+…+2+1=((N-1)+1)*(N-1)/2=N^2/2-N/2;
元素交换的次数为: (N-1)+(N-2)+(N-3)+…+2+1=((N-1)+1)*(N-1)/2=N^2/2-N/2;
总执行次数为: (N^2/2-N/2)+(N^2/2-N/2)=N^2-N;
按照大O推导法则,保留函数中的最高阶项那么最终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(N^2)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Z.yang!